Sorry, your browser cannot access this site
This page requires browser support (enable) JavaScript
Learn more >

论文初稿历程回顾:
昨天把初稿的abstract+introduction(除了方法概述和贡献部分)+preliminaries部分完成,回顾历程:

  • abstract用时半个下午(寻找写作方法+阅读English for paper writing+阅读model paper+总结要点)+一个晚上(阅读model paper+总结要点+写),并明确了初学者写每个章节的routine
  • introduction打算的是第二天整天干完,实际上是 整个上午(阅读English for paper writing+阅读model paper+总结要点)->中午摆烂看陈情令->半个下午(阅读model paper+总结要点+列提纲)->整个晚上(写了1/4的introduction)->第二天上午9点前写了一点点introduction->老家喜酒->晚上回家后写了1/3的introduction->第二天上午写完introduction除方法和贡献的部分->路途->晚上写preliminaries部分,寻找合适的作graph工具,尝试了一堆都不好用->第二天白天写preliminaries->晚上继续寻找合适作图工具,终于尝试到合适的
    可以看到,阻碍主要有两点:
  • 写别人的工作或者一些铺垫的部分,这部分内容不好写
    • 对于别人工作的广泛了解还不够
    • 主要:英语写作水平不行,很早就已经有了提纲(含写什么内容,每点又有哪些点),但是就是不想写写不出来
  • 作graph工具寻找不力。以往寻找得力工具都是谷歌上一搜,第一条推荐的就是最好用的,这样试错成本很低,迅速就得到高生产力的回报,但这次是试验了几个网页的多个工具都不好用,或者无法满足全部需求,可能和搜索关键词不够准确有关(中英文的research paper graph theory draw都搜索了,但是这组关键词容易被理解成广泛的科研作图),也和搜到的工具很多都是要安装然后下载等耗时较长有关,还和各作图工具的教程虽有但是质量不高有关,最后成功找到得心应手工具是源于某网页看到推荐networkx的作图,然后搜networkx的官方文档,其上推荐了四个专门画图的工具,然后其中一个就是这个最终得心应手的工具,不过当时并没有尝试到它,依次尝试networkx推荐的工具时先尝试了别的,因为这个的文档比较复杂hhh,后面发现都不能满足需求就又去搜寻了一下工具推荐,后面看到老师给的例子中是用tex画图的,语法还挺可以理解的,于是把老师例子中搬过来,但是发现稍有修改就有些奇怪的bug,然后最终还是去看官方文档,发现挺好用的hhh
    • 一个教训:官方文档yyds,当然可能先从读者友好的官方文档,比如tex画图看overleaf文档中的TikZ的文档,这个比TikZ官方几百面的文档友好,开箱即用
    • 另外,搜寻工具,除非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功能,这种一大波试错是可能的,如果遇到这种境遇,应有清晰的需求+尝试思路,并且在尝试的时候不死磕+选择友好的官方文档,最后是如果找到了舒服的工具,博客记录一下
      • 关于死磕:在我尝试失败了很多次之后,如果某操作和预期不一样,我会进入一种死磕的状态,多次尝试不相信,并且弄坏心情。进入死磕之后推荐思考一下,刚刚干了什么,自己干这个的目的是什么,接下来干什么

评论